close

  □記者郭致遠文 閆化莊攝影
  在鄭州,大家提及惠濟橋,自然會想到坐落於惠濟區,始建於隋唐年間的那座著名三孔石拱橋。而今,在新鄭市人和寨村,一座與它同名的百年石橋,被泥土塵埋39年後,近日被挖掘出來,顯現芳容。雖然歷經百年,但它青石嶄新,橋體堅固;歲月的刻刀,似乎與它擦肩掠過……
  探訪:水漫橋的設計保證橋的堅固
  昨天上午10點多鐘,記者驅車趕至新鄭市辛店鎮人和寨村。修建於民國二年(即公元1913年)的惠濟橋就坐落於此。
  這座惠濟橋長約30米、寬5米左右,10個橋墩支撐起橋面,上面鋪設數十條青石。幾十條青石塊,用當地人稱的37個“鐵耙子”,緊密鉚接一起。
  這座惠濟橋的護欄高約20釐米,按照現在的築橋標準,它屬於“偷工減料”工程。
  然而,正是這樣才給這座橋的堅固久安,提供了科學依據:“它的護欄低,一旦洪水大時,水流可從橋面上流過。洪水及時排泄,不會對橋體造成危險。”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汪松枝贊嘆說,這種橋的設計風格,在民間被稱作水漫橋。它的設計理念,經過數百年實踐檢驗,是古人築橋智慧的結晶。這種風格,在我國古代修築的石拱橋常出現。
  講述:曾是三地交通要塞
  “這座橋,俺公公當年參加了修建。”67歲的趙改妞老人說,她嫁入人和寨村後,惠濟橋一度還是新密、新鄭、許昌三地民眾通行的要塞通道。1975年,自從它南側建起人和寨大橋,這座橋就被擱置起來,除了村民耕種莊稼通行外,鮮有外地人從此經過。
  也在這一年,雨水挾裹著山洪來得凶猛,大量泥沙幾乎把惠濟橋掩埋填平。30多年來,石橋的全貌漸漸淡出村民們的視野。以至村裡有不少年輕的後生竟不知村裡還有座石橋存在。
  保護:讓腳下的寶貝重見天日
  “小的時候,我常在惠濟橋下玩水、逮魚,童年留下許多美好記憶。”人和寨村村支部書記高建中說,很久以來,在他心底都有個想法,就是把埋藏的惠濟橋挖出來,供大家觀賞,銘記那段塵封的歷史。
  “一個月前,向上級部門彙報後,我駕駛著挖掘機,用了七八天時間,把這座橋的原貌挖掘出來。”高建中說,為了防止挖掘機傷及橋體,他都是在距離橋體四五十釐米處作業,一旦發現了它的大致走向,就立即停下來,用自來水把泥土衝掉。
  惠濟橋重見天日後,他又聯繫鄭州市文物部門,計劃將村寨中存留的古寨和這座橋一併設計保護開發。  (原標題:塵埋39年後百齡石橋芳姿再現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k44mkoh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