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本報特約評論員劉志權
  希望浙江試行的“必修課選課走班制”之路能夠更周密穩實,我們正可以冷靜觀察,學習其中經驗得失。
  習慣了應試教育,因此,乍一看到有關杭州綠城育華學校的教育報道,難免感到突兀。這幾乎是一個素質教育的理想國。試看:除了語數外等必修課,還包括雕刻、木工、西點烘焙等100多門課程;學生沒有固定教室,可以自由走班選讀和修學分;而且,學生成績提升明顯。
  綠城育華是浙江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推出的樣本。據報道,2014年浙江省將有11所高中打破原來的“行政教學班”模式,實行語、數、外、理、化等“必修課選課走班制”,把課程“選擇權”交給學生。據瞭解,這些學校都是自願施行這項改革,且不少是各地的重點中學。
  浙江教改第一個吃“螃蟹”,勇氣值得肯定。從目前課程的設置、教學模式來看,它幾乎提供了一個理想高中教育的樣板。但是,浪漫理想未必能敵得過“骨感”現實,僅歷時一年,且僅是部分中學的試行經驗,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。
  一個主要的現實困難,是選修課資源短缺問題。要看到,作為“樣板”的綠城育華,畢竟是杭州唯一的私立乃至“貴族”學校,這使它可以兼顧100多門課程的質量。但是,普通公辦學校、乃至經濟更為薄弱的農村學校,如何保證選修課質量?目前的備選方案是電子版或網絡版課程,但效果顯然難比現場教學。無趣的選修課程,會把很多人重新趕回主修課,從而加劇選修課的“雞肋”窘境。
  更為根本的問題還是高中課改與高考的銜接。對此,浙江方面的宏觀設想是降低高考難度。但是,只要以“考”選拔的現狀存在,“應試”的衝動就難以遏制。或許,在對選修課失去興趣的局部地區(比如農村),會率先回潮,如此就可能會動搖家長們對素質教育的信心。
  然而,患得患失也會失去未來。無論如何,高考改革是大勢所趨,而在全國性改革難以一蹴而就的情況下,個別突破也許可以探出一條新路。浙江畢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:比如教書育人敢為天下先的傳統;比如較好的經濟實力和教育投入基礎;乃至,還有民間對於“成績”與“成功”的更為豐富多元的認識。希望浙江試行的“必修課選課走班制”之路能夠更周密穩實,我們正可以冷靜觀察,學習其中經驗得失。  (原標題:能否走出應試困境走班制效果待觀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k44mkoh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